屏東縣三地門鄉原住民文化館
通往山地門——排灣與魯凱族群交織的屏北
2024-07-10 Wufer
三地門鄉
幸福巴士
歷史
三地門鄉

 (本文由編輯一尾撰寫)


位處屏北地區平原與丘陵交界的三地門鄉自古是不同族群交會的聚集地,亦是從高雄(六龜、茂林)或沿山(內埔、鹽埔和高樹)進入山地的交通隘口。近期,三地村入口處之「歡迎來山地門」、「感謝來山地門」的「山」地門字引起熱議,民眾表示不知道是三地門改名子了,又或是單純寫錯字;對此,村長解釋「山地門」是指三地、北葉與水門三個區塊,經此歷史文化地景(山地門)進入三地門鄉三地村、瑪家鄉北葉村、內埔鄉水門村,即等於進入了原鄉。

回到「三地門」本身,其最一開始是由台語Suann-tē-mn̂g(山地門)音譯排灣語的 setjimur,指「住在 Tjimur 的人」,後來也有三地、三地盟等稱,1992年定名後便成為了現在大家所熟知的三地門鄉。三地門鄉的幸福巴士主要以村為據點,因此這篇文章就來介紹巴士路線行經的各個村的特色:


三地村(Timur)——三地門鄉公所、三地門鄉圖書館、7-11頭目門市

三地部落(Tjimur)亦稱地磨兒,居民自1935年移住此地至今,為三地門鄉的行政中心,設有鄉公所、鄉圖書館(同時也是幸福巴士的停靠點)、衛生所、活動中心、地摩兒國小、郵局、消防局、警察局、戶政事務所三地門辦公室等等公共設施,更同時有全鄉唯二的兩家便利商店——幸福巴士停靠點的7-11頭目門市與全家三地門恆美店。村內亦有頭目石板屋、三地門藝術村、三地門文化館等介紹排灣族藝術創作及族群歷史的文化場館。近年完成的地磨兒藝術公園除了展示公共藝術作品外,更設有祖靈柱與灶,是村內舉行傳統祭儀的地方,與三川琉璃吊橋並為茂林國家風景區的重要地標。另外,為改善原鄉醫療與長照,社福團體與醫療機構亦設立了地磨兒生活機能中心,還有去年從聖若瑟診所/援助兒少的少女城轉型的三地門共融中心,整合不同長照機能以增進原鄉的高齡居民的生活品質。

賽嘉村(Tjailjaking)——賽嘉村活動中心

賽嘉部落(Tjailjaking)由今日德文村的北巴( Tjusepayuan)、嘟估甫了(Tjukuvulj)、金大露安 (Kingdakruwane )三個部落的居民於1941年移住而形成,族群有排灣與魯凱淵源,但今以排灣認同為主。村內設有賽嘉國小、遊客中心、活動中心、集會所衛生室、射箭場、賽嘉航空公園飛行場以及通往飛行場的賽嘉步道,另有最為人所知的露營與森林旅遊區-賽嘉樂園。

口社村(Sagaran

口社部落(莎卡蘭部落,Sagaran)為由大社部落族人遷徙而形成的部落,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遷移,舊口社部落仍留有石板屋遺址。部落設有口社國小、集會所與口社社區發展協會。莎卡蘭族人與莎卡蘭溪生活關係緊密,由於曾發生過毒魚事件,使得族人自發成立護溪巡守隊維護生態更發展生態旅遊,同時離部落不遠處的口社瀑布亦是村內知名的自然景觀。

安坡村( Djineljepan

安坡部落( Djineljepan),舊稱紅目仔( Anbaka)部落,亦傳為大社族人遷徙形成的新部落,目前的部落位置為第三次遷移後形成。部落近年轉型觀光部落,以「安坡童玩王國」為部落觀光特色,部落外頭的「大沖水瀑布」亦是令人神往的夏日親子戲水秘境。

馬兒村(Valjelu

馬兒部落族人最初源自筏灣(Payuwan)與高燕(Padain)部落移入形成原馬兒部落(Kini-veacan),而後再因自然災害遷徙到舊馬兒部落(Ka-valuruan),1969年因舊馬兒部落地基破裂再度遷村到今新馬兒部落(Valjelu)。部落設有活動中心、社區發展協會、馬兒教保中心、文化健康站、部落射箭場等,亦有世界展望會屏東辦事處,近年積極推廣部落觀光並以射箭為特色,亦舉行許多文化活動。

達來村(Tjavatjavang)——達來村活動中心

達來部落為達瓦達旺(Djaljadjaljai/ Tjavatjavang)之簡稱,過去因為地形阻隔交通不便,是最晚離開原居地的部落之一。部落歷史上曾有五次遷徙,1942年移住至今舊達來,1978年政府再次移居部落族人到今日的新達來,新舊部落以吊橋連結。2015年由部落組織並結合臺灣千里步道協會志工修復舊達來辭職坡步道,舊部落仍留有舊長老教會、小學、舊派出所與石板屋群等遺址。新達來部落設有集會所、幸福公車停靠點的達來村活動中心、三德檢查所等。

大社村(Paridrayan)——大社文健站

大社部落與青山、安坡、口社、賽嘉、北巴、嘟估甫了、金大露安同屬排灣族拉瓦爾亞群(Ravar),為上古時期拉瓦爾亞群神話發源地的古老部落,部落民共享同一歷史文化與族群認同,因人數眾多故漢人稱此為「大社」。2008年八八風災重創大社村,部落全體遷移至由政府所規劃,設置於原瑪家鄉台糖瑪家農場的禮納里永久屋聚落,目前只餘10戶仍留在原部落,部落內設有幸福公車停靠點的大社文健站,部落裡頭的大社拉瓦爾生態文化促進會仍時常舉行各式文化與生態活動,串連部落的生態與彩虹瀑布等景觀維繫部落的生命力。

青山村( Cavak

青山部落由Sekauman(斯卡烏馬岸)、 sivalatje(溪瓦拉特)和 setaizuazua(斯台若娃若娃)三個聚落組成,戰後曾名沙漠村,後改名青山村。部落設有幼兒園青山分班、青山國小、青山村集會所、部落文健站、衛生室、北排灣族文物藝術館等。部落裡頭最為人熟知的知名景點為可供夏日戲水遊憩的海神宮。

德文村——德文村北八巷、德文天主堂、德文分校、相助巷口

德文村由位於排灣與魯凱傳統領域交界處的族群所混居,原多為魯凱族人遷居至此,現則多已排灣化。村內有北巴 (Tjusepayuan)、嘟估甫了( Tjukuvulj)與金大露安(Kingdakruwane)  三個部落,其中僅金大露安(Kingdakruwane)為純魯凱部落。村內設有幸福巴士站點地磨兒國小德文分校、衛生室、德文獵人學校,村內豐富的生態吸引許多遊客前往;由於地處中高海拔的丘陵地形,加之德文村自日治時期以來即開始種植咖啡,故村內覆蓋許多咖啡莊園,是臺灣咖啡的重要產地。

青葉村(Talamakau

青葉部落(Talamakau)為三地門鄉內唯一的魯凱族部落,族人原來自霧台鄉Talamakau與Dadiri兩部落,1941-1942年日本政府實施集團移住,故族人被遷徙至此,曾名為阿烏村,1976年改名青葉村。部落設有青葉國小、青葉幼兒園、社區發展協會、部落活動中心和拳擊場、青葉部落共享小棧。部落青年會將部落進行彩繪與藝術改造,近年以「全台唯一魯凱神話藝術村」為特色發展部觀光。

長治百合園區——百合德文

受到莫拉克風災重創的屏東山區各鄉鎮,在災後由政府劃定特定區來安置住家被劃為危險區域的居民,上次介紹過的新來義部落即是一例。在三地門鄉受災嚴重的德文村部分居民則移居到位於屏東縣長治鄉繁華村的長治百合園區,三地門鄉亦有達來、德文兩村部分居民遷入永久屋入住。園區行政仍分屬原來遷居的六村,因此設有6村多功能集會所、村辦公室、衛生室、資源回收場、圖書館、產銷中心、10間教會與霧台國小勵古百合分校。

禮納里——禮納里穿山甲活動中心

禮納里則是又另一個在莫拉克風災後所建立的新家園,禮納里居民原來大多數來自大社部落(Paridrayan),於災後重建遷至原台糖瑪家農場的禮納里部落,設有大社社區發展協會、活動中心、禮納里穿山甲球場、穿山甲活動中心及教會等設施。


三地門鄉的幸福巴士以固定路線搭配來往德文、達來村到屏東轉運站之幸福小黃為主,除經過各村節點和重要設施外,更通往屏東市區的醫療院所。幸福巴士本線則以聯絡各村、禮納里、百合德文園區,鄰鄉屏東縣高樹鄉的學校(高樹國中、高泰高中)與作為屏北地區重要交通節點的水門轉運站(位於內埔鄉)為主,連結禮納里、百合德文園區與原鄉各部落的交通,滿足族人醫療、通學需求外,並致使族人能維繫自身與原鄉土地的親密關係。

屏東縣三地門鄉原住民文化館
屏東縣三地門鄉原住民文化館
青葉社區發展協會
青葉社區發展協會
三地門鄉德文村獵人步道
三地門鄉德文村獵人步道
2011年入住禮納里永久屋
2011年入住禮納里永久屋
延伸閱讀